您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正文

辽宁:科技“神器”为农田夏管护航

植保无人机掠过玉米地,“放蜂器”精准“以虫治虫”;传感器分布在田间地头,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记者在辽宁各地走访看到,农田里涌现出不少科技“神器”,农作物夏管变得更加智慧和高效。

在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每一块农田的水温、pH值、稻苗长势都以动态图谱呈现。这是铁岭移动公司打造的“云端农场”系统。不远处,分布在2000亩稻田内的传感器,正在实时监控土壤墒情、水质数据、作物生长周期等信息。

  在铁岭县凡河镇五角湖村,工作人员在介绍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的数据情况。(受访者供图)

凡河镇党委书记杨永军介绍,这是一片认养基地,认养人可以实时查看肥料、农药等的使用情况,以及各个生产环节的操作记录。“这套智慧系统预计可带动基地实现年产值398万元,较传统种植模式增收33%。”

在沈阳市苏家屯区,玉米生长正值拔节期,一架植保无人机低空掠过翠绿的田野,投下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白色球体。这是装着赤眼蜂的“放蜂器”。

“赤眼蜂是一种寄生性天敌昆虫,是玉米螟的天敌。”沈阳市乡村振兴发展中心研究员黄欣阳拿起一个“放蜂器”向记者介绍,“每个‘放蜂器’里能释放超过5000只赤眼蜂,羽化后的赤眼蜂会将自己的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赤眼蜂幼虫孵化后,以玉米螟卵液为食,从而抑制玉米螟卵的孵化,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效果。”

辽宁省植保植检总站研究员张丹介绍,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幼虫蛀食玉米茎秆、穗部等,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相对于以往依靠化学农药防治玉米螟,利用赤眼蜂进行生物防治,不仅绿色环保,而且效果显著。2025年,沈阳市在九个涉农区、县(市)推广无人机投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技术,推广面积达到34万亩。

夏至以来,辽宁多地出现高温天气,农作物灌溉需求不断增加。在沈阳市辽中区,国网沈阳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正操作无人机巡检高标准农田机井灌溉供电线路,开展接点测温工作。

“我们加大了日常巡检的频率,及时解决农田灌溉的用电问题。”国网沈阳市辽中区供电公司运检部副主任王宇鹏说,公司还尝试通过采集系统监测农田灌排用户的用电情况,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种植特点为高标准农田制定个性化用电方案,生成用户分时分区灌溉时刻表,指导用户科学、安全用电。(记者武江民)

http://xhpfmapi.xinhuaxmt.com/vh512/share/12607463

编辑:萧培  审编:益审核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