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能源石化“科创春水”奋楫行
从快递包裹上的密封胶条,到商超冰柜里耐低温的塑料冰杯;从公园步道的环保建材到到航空设备里的电子元件外壳;从二氧化碳合成蛋白技术,到引领清洁能源潮流的绿色氢基燃料……在福建能源石化集团,能源石化与科学技术的“结晶”不断推陈出新。
“一滴油”能炼出“万家货”。人民网记者 李昌乾摄
当前,能源安全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绿色低碳转型是绕不开的时代命题。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谁能在科技创新上抢占制高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东南潮涌,创新澎湃。
“截至目前,集团在‘十四五’期间新增知识产权累计超900项,研发人员总数突破1300人。”近日,在福建能源石化集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上,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建平如是说。
科技创新如同远航,离不开持续稳定的“燃料”供给。
“真金白银”怎么花在科创的“刀刃”上?“筑巢引凤”与“科创尖兵”如何双向奔赴?什么样的配套机制能够“盘活”科创全链?来看福建能源石化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科创实践。
“真金白银”精准滴灌“科创沃土”
“我们现在研发投入强度逐年攀升,集团体量庞大、涉及多元业态,这个成果实属不易。”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企业管理部总经理傅景锋坦言。
为确保投入精准高效,让钱花在“刀刃”上,集团建立了全流程管理机制:年初通过预算评审明确各企业科研计划,倒逼企业领导班子保障研发资金;依托集团创新研究院,形成“订单式”投入指引;年末通过考核压实责任。
“这几年,我们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5%—20%,我们倒逼的不是研发人员,而是企业管理者,只有决策者重视、资金到位,基层研发人员才能有底气找项目、做创新。”傅景锋说。
研发投入不是简单的“成本”,而是福建能源石化集团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投资”,每一分钱都在为未来竞争力储备、加码。
“我们集团的金融业务方面,成立了一个科创基金,认缴规模4.08亿元。”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朱玉武如是介绍,“用金融投资解决研发资金,可以和我们绿色能源、高端材料等主业形成互补,在集团内外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目前,该基金已经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由集团主导的福建省绿氢中试基地项目,助力福建绿氢产业发展。
这份“互动”,绝非简单的资金供给,而是深度契合集团发展需求的“精准滴灌”。近几年,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每年都会推出一批“揭榜挂帅”项目。“这些项目聚焦在热电、风电、化工等集团主业的技术性突破。”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创新研究院董事长李邦雄介绍,“揭榜挂帅”项目往往在资金支付的及时性方面会给予更多的倾斜。
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有多个项目落地漳州古雷石化基地。人民网记者 叶青卿摄
“投入”不是问题,项目与人才才是“卡点”。
“集团一年研发投入十多亿,这么多钱怎么花?得有好项目承载。”傅景锋直言,当前投入的核心瓶颈在于缺乏领军人才与优质项目。因此,福建能源石化集团正从“筑巢”与“储能”两端发力破局——加速建设先进技术实验室、研发平台等基础设施,同时通过产学研合作链接高校资源。
目前,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已与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立合作,为未来发展储备技术与人才。
在集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会上发布的集团创新评价体系,不再单一以投入强度论英雄,而是更注重“投入方向”与“成果转化”。
“同样的投入,我们希望成果转化效益更高,引导企业找高价值项目。”傅景锋表示,这种导向才能确保每一笔资金都能转化为实际竞争力,为集团向“高端化、绿色化”转型筑牢根基。
“双轮驱动”奋力构筑“人才高地”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正是人才。
“集团的科技创新,还靠‘筑巢引凤’与‘自力更生’的双轮驱动。”朱玉武用一句话道出集团人才建设的核心思路。
英雄不问出处,贡献决定回报。
“对于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我们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提供定制化的发展方案与保障。”朱玉武介绍,“筑巢引凤就是要拿出诚意,技术成果转化后,科创人员还能分红、得股权。”
2023年9月,在福建能源石化集团首届科技创新大会上,集团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如今,创新研究院的“科创中国博士创新站”集结了5名已是国内行业专家级别的博士,带着AI辅助研发、菌种优化等专业视角,为技术突破注入“外脑”力量。
2023年9月,集团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受访者供图
“自力更生”的底气,更藏在集团对内部人才的悉心培育中。“我们30人的团队平均年龄33岁,最年轻的刚24岁,研发岗全是硕博。”李邦雄介绍,“我们专门建了‘工程师—副主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总监—首席科学家’的晋升通道,凭业绩说话,不搞‘论资排辈’。”
这种人才培育理念,在集团“揭榜挂帅”机制中尤为凸显。创新研究院此次以“纤维材料研究及柔性纺丝中试平台开发”为揭榜项目,正是瞄准尼龙66、PBT等聚酯产品的改性升级,助力集团纺织板块突破市场竞争瓶颈、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主帅选拔上,创新研究院最终选定了28岁的工程师林致远作为项目牵头人。
“作为一线科研人员能够牵头集团这么重要的科研项目,是压力更是动力,是挑战更是机遇。”林致远学的高分子材料专业与项目高度契合,“集团对科研项目有相应的成果转化、经济效益方面的要求,下一步我们将和国内纺织专业名校东华大学合作,因此我们整个团队还是很有信心的。”
“年轻人思想开放,有闯劲儿,只要有好的平台,就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李邦雄说,揭榜挂帅项目的团队构成、项目推进步骤和资金支付,都将充分授权项目负责人。
包括创新研究院在内,在本届科技创新大会上,集团还为福海创、龙安热电、三川风电、福化环保、体检中心、城投公司、氢能公司、晋江气电、福能新能源等共10家企业“揭榜挂帅”项目授牌,涵盖了绿色能源和高端材料等关键领域。
“我们有140人的专兼职研发团队,占公司总人数10%左右。”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下属企业福建福能南纺卫生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纺”)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龚玉凤介绍,针对人才发展,南纺也有明确路径——构建了“技术+管理”的H型发展通道。
“技术人才既能深耕专业,在未来也能转向管理岗位,我自己就是从技术岗走过来的。”龚玉凤说。
当前,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以优厚政策和优质平台“筑巢引凤”,吸引行业高端人才;同时以清晰通道和实战舞台“自力更生”,培育内部骨干梯队,全力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培育人才的“肥沃土”、用好人才的“大舞台”,汇聚成推动企业创新的磅礴力量。
“破立并举”充分释放“科创活力”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阳光雨露”,政策扶持则是关键的“土壤改良剂”。
在福建能源石化集团,依托创新研究院,“总院+分院+平台”的组织架构落地生根,打破体制机制的“藩篱”,通过一系列“破立并举”的政策组合拳,着力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公平竞争、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环境。
集团层面的创新研究院为“总院”,统筹前沿技术布局与跨产业创新规划;集团各权属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为“分院”,扎根生产一线解决实际难题;以项目和技术为抓手的专项“平台”,串联起产业链上下游的创新力量,围绕能源石化领域的关键技术、重点项目开展攻关。
“‘总院+分院+平台’的模式,本质上是让集团创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朱玉武解读体系设计的深意,“各权属企业的科技创新往往聚焦自身产品的优化升级,而创新研究院的核心使命,是立足集团长远发展,布局未来10年的产业创新方向,为集团发展筑牢技术根基。”
通过两年的实践,“总院+分院+平台”体系的成效已逐步显现。
“我们当前重点攻关的二氧化碳生物转化领域,取得了阶段性突破。”李邦雄介绍,创新研究院开展的高附加值化学品与蛋白制备项目,目前不仅能实现蛋白的稳定产出,还成功提炼出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这项技术一旦完成关键性突破,将实现排放二氧化碳向蛋白及其他有机产品的转化,为碳减排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双碳’目标加速落地。”
在这一体系支撑下,福建省福能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围绕资源再生利用与技术创新引领的双重目标,与集团创新研究院联合成立省内首家风电备件研发再造中心。
有了这个“备件翻新工厂”,截至2025年8月底,项目累计减少备品备件采购额达833万元,实际节约资金高达541.45万元,有效降低了风电设备运维成本,也为分析零件故障规律,改进设备性能提供了数据支撑。
福能海峡的“大风车”矗立在福建长乐海域。人民网记者 李唯一摄
作为集团石化板块的“领头羊”,福建福海创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海创”)也在这一体系助力下“闷头搞创新”。
过去,加工石油原料时选择范围较窄,如今通过技术改造与精准测算,2024年至今,福海创已能处理11种不同类型的凝析油,在原料采购环节摆脱了对单一品种的依赖,议价与选料空间显著拓宽。
与此同时,福海创还不断夯实技术支撑,持续加码高纯度甲醇、工业乙烷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福海创是漳州古雷石化产业链上的“重要一员”。人民网记者 叶青卿摄
攻坚克难,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其巨大价值正蕴藏于对“为止”的勇敢探索之中。
对于科创,福建能源石化集团董事长徐建平的思路很明确:“对抗创新的‘不确定性’,既要有以国家战略和产业痛点为导向的靶向创新,又要有存量优化和增量培育相结合的阶梯创新。”
而能源化工重资产、长周期的特性,决定了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没有捷径——每一个突破都需时间沉淀与持续投入。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大投入”夯实创新基石,“强磁场”汇聚天下英才,“优生态”释放政策红利。福建能源石化集团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石化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实现“双碳”目标的伟大实践中,正阔步迈出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向能源安全保障者、高端材料引领者、绿色低碳示范者战略转型的坚定步伐。
(责编:陈楚楚、吴舟)
http://fj.people.com.cn/n2/2025/1022/c181466-41387435.html
编辑:萧培 审编:范伟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