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正文

读懂了三春烟火 就读懂了散落在历史中的岁时记

  “岁时记”大概是古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最有力的明证了,是人间烟火里的诗。人们在元旦时“进屠苏酒”,立春需“彩仗驱牛”,清明则扫墓踏青……

  后人在欣赏这一派田园风光时,往往看不到牧歌背后的苦衷。民以食为天,农作物的种植对季节把控有着严格的要求,唯有“不违农时”才能“谷不可胜食”。于是在农耕文明的“刚需”下,上古的“圣人”们不得不把观测到的重要岁时制度化成月令,要求百姓遵循。后人眼中诗意盎然的“东风解冻”“雷乃发声”等候应,在古人眼中一旦没有按时出现,往往预示着危险,于是在这些重要的岁时,人们自然需要通过一系列禳灾祈福的仪式活动以求得五谷丰登、岁岁平安。

  作为脱胎于自然规律的人间律法,月令有着酷凛的一面,这一倾向直到南北朝才有所改变。南朝梁时期,宗懔第一次以百姓的眼光观察起岁时节令,用《荆楚岁时记》如数家珍描述起这些时间节点的民风时俗——那些早已制度化的节日,由此才逐渐卸下礼法的重担,流露出温婉的一面。

  岁时节令在本质上终究是社会需求的映射。在农耕色彩较强的时代,农人们试图在恰当的岁时用特定的活动体现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而当经济逐渐发展起来,节日中的娱乐色彩便日渐明显。

编辑:益语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