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财政托起大教育

石楼县石楼中学教师冉建国在给高二年级同学上陶艺课,让同学们在学习陶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图片由石楼县石楼中学提供
吕梁山下,黄河岸边。虽已快要入冬,但石楼全县上下倾注于教育事业的炽热决心仍然让人感到一股蓬勃向上的暖,仿佛能预见来年教育的硕果累累。一个财政并不宽裕的县,正以“小财政”稳稳托举着“大教育”的梦想,向社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教育答卷。
2025年盛夏,喜讯传来:石楼县高考本科达线率大幅提升至70.1%,603名学子成功迈入高等学府;中考成绩同样亮眼,700分以上人数较往年激增128人。这跃升的数字,是12万石楼人民“再穷不能穷教育”坚定信念的写照,更是县委、县政府与学校、社会合力奏响的教育奋进乐章。
县委担当
“要把教育当作必答题”
“在家门口读好书”是石楼老百姓最朴素的期盼,也成为了该县新一届县委班子履职伊始最重的牵挂。县委主要领导到任后,调研首站便直赴校园——轻轻推开教室后门听课,操场边与教师深入交流,从板书的细节中查找不足,从师生的心声里摸清实情。
“教育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石楼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答好的‘必答题’,是稳住发展根基的‘压舱石’。”石楼县委书记杜侯平言辞恳切而坚定。
在县委的推动下,石楼县将“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好教育”纳入总体规划,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贯穿始终,并搭建高效民意沟通桥梁。校长反映的“大班额”、教师提出的智慧设备短缺、家长期盼的课后服务拓展……这些来自一线的声音,最终汇集成教育改革的具体方案:以“投入、团队、管理”为三大支撑,以“双基夯实、双优培育、双防筑牢、双建强化”为实施路径,稳步迈向“打造石楼特色教育强县”的目标。
政府保障
“教育投入一分都不能省”
“压力再大,教育投入一分都不能省!”县长张鹏耀在政府常务会议上的这句话,为石楼的教育投入定下了基调。2025年,全县在教育支出已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压减其他开支,硬是再挤出10个百分点,将教育投入占比提升至40%。
这笔投入,化作了孩子们脸上最灿烂的笑容。投资5605万元新建的南城初中餐厅,飘起了热乎可口的饭菜香;明德小学的多功能厅里,回荡着清脆的朗诵与歌声;7所学校新铺设的塑胶跑道上,奔跑的脚步轻快而有力;花费198.7万元购置的智慧黑板,让山里的孩子轻点屏幕,便能与城市的孩子共享优质名师资源。
这笔投入,也化作了教师们心田的暖流。1500万元的绩效奖励,让每一份辛勤付出都获得了厚重回报;600万元的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为教育的延伸提供了坚实保障;300万元用于引进省城名师团队,带来了先进教学理念的“源头活水”。第五小学教师贺军梅在跟随名师学习后,课堂面貌焕然一新:“现在我讲数学题,学生们听得眼睛都发亮了!”此外,去年全县有262人顺利通过职称评审,“评职称难”成为历史;免费体检、凭证免费乘坐公交等政策,更让教师的职业尊崇感与获得感与日俱增。今年教师节,县委拿出97万元重奖150位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这份被“看见”、被珍视的尊重,点燃了一线教师满腔的教育热情。
学校深耕
“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最终要落实在课堂之上,沉淀于校园之中。石楼县教育局聚焦“双减”下的提质增效,从夯实“双基”筑牢知识根基,到培育“双优”发展兴趣特长;从筑牢“双防”守护身心健康,到强化“双建”锻造卓越团队,全力推动“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内涵式发展。
石楼中学校长郑瑞军大力推行“三正三满”校园生态:鼓励学生“敢提问、敢表达”;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将教材“吃透嚼烂”,善用“望闻问切”把脉学情,作业设计追求“量体裁衣”。南城初中校长任海峰则积极探索“十情教育”,以亲情、友情、师生情、爱国情等情感纽带,筑牢学生成长的根基。他表示:“我们要培养的不是只会刷题的‘应试者’,而是有根有魂、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自“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三大工程实施以来,石楼已培育省级学科带头人4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59人,优秀师资队伍持续壮大。年轻教师苏瑞梅被派往长春名校跟岗学习后感慨:“名师手把手教我设计课堂互动,回来后,我的课堂再也不是老师的‘一言堂’了。”
课后服务也更加注重精准施策:对学困生“补钙壮骨”强化基础,对特长生“施肥助长”培育专长,对“临界生”“靶向治疗”提升能力。孩子们在陶艺课上感受黄土魅力,在篮球场上挥洒青春汗水,在创客教室里探索科技奥秘,多元兴趣与个性得以精彩绽放。
教育公平在这里不是一句口号:“敲门行动”让义务教育“一个都不少”;116名残疾儿童享有“送教上门+特教班+康复支持”的精准帮扶;33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94名本科新生每人拿到5000元入学补助。石楼县教育体育局局长韦利军表示:“让每一个孩子不仅有学上,更能上好学,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责任与荣光。”
这座黄土坡上的小县城,正用行动诠释:财政规模或许有限,但对教育的投入与热忱足够深厚;地理位置或许偏远,但孩子们梦想的航程必将通向辽阔的未来。
教育之光,照亮石楼大地。在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上,石楼人的步伐,愈发坚定而有力。
责任编辑:李晨
https://edu.youth.cn/wzlb/202511/t20251103_16326658.htm
编辑:萧培 审编:范伟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