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产经 > 正文

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指尖技艺绣出特色产业

刺绣车间里,绣娘正在绣制“太阳花”图案。

什么是青绣?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简称“青绣”。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又包含什么?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湟源皮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都是青绣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我省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青绣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走出青海,走向世界,成为青海的新名片和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

特色产业带动妇女居家就业

戴着老花镜,一手拿布料,一手拿着针……7月4日,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4楼的刺绣车间里,席金莲神情专注,低着头绣着一幅两三米长的“太阳花”图案,手里的绣花针在指尖的律动下灵巧地翻转在布料中。

席金莲从事刺绣工作数十年了。在这之前,这门技艺只是她闲来无事时做的针线活,现在却变成了一种能拿到固定工资的职业。这个转变源于青海高原青绣产业运营有限公司的成立。

说起这家企业,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苏晓莉,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会长、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负责人。“青绣是青海各族妇女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蕴含着青海各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苏晓莉说,青海有着如此多的民间刺绣,多数还是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守着这样的技艺,就要发挥出相对应的经济效益。

从创立公司、成立青海省刺绣行业协会,再到创办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打拼的这些年,苏晓莉不断整合资源,深耕青绣产业,致力于带动妇女就业。如今,全省有季节性绣娘30万名,长期从业人员5万人,传承人301人。作为青绣的主产地和集聚地,截至今年5月,海东市有青绣工坊13家,掌握刺绣技艺的绣工达4.2万余人,长期从事青绣手工技艺的绣户达2600多户,月均收入达3000元至4000元。

数字化发展让青绣产业全面发力

走进位于海东市河湟新区的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1楼的展示大厅里,青绣饰品、国潮服饰、DIY绣品体验、直播平台等不同类型的展示区划分规整。4楼的加工车间里,长达200米的墙面挂满了各类散发着药香味的刺绣香包,满满的青绣元素扑面而来。

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是2021年4月苏晓莉整合全省青绣资源后投资5000万元建设的。总部的建成推进了青绣从展品向商品转变、品种向品牌转变、产品向产业的转变。

总部里,最吸引人的地方在1楼的青绣全国线下销售门店可视化大数据平台。屏幕最中间,显示着2023年营收总金额及建设项目数,两旁分别显示产量数据分析、青绣种类接受度排名、销售类型等。

望着大数据平台,苏晓莉斗志满满,因为这代表着总部已基本建立起以海东为枢纽、各市州联动、向全国延伸的青绣产业供应链体系,实现了青绣产业全链条数字化升级。目前,青绣总部已吸纳140家企业(工坊)入驻,集中培训工坊带头人50余人,培训绣娘1500人,孵化10家企业,签订青绣订单产品6万余件,上架产品420款,直接、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5万人,青绣手工艺已成为广大妇女及群众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工技艺。

“我们还将进一步优化青绣数字化总部平台功能,完善平台板块,做大平台规模,助力青绣向可持续、高质量方向发展。”苏晓莉说。

抓住机遇让青绣绽放世界舞台

今年5月4日至6日,苏晓莉参加了在迪拜举办的第33届全球妇女峰会。为此,青绣总部组织专题会议遴选出优秀作品、服饰和伴手礼,并由苏晓莉带到大会上,以“硬载体”的形式直观展示青绣魅力。同时,组织编制的青绣英文宣传页以“软文化”的形式传播青绣文化。

“会上,我向多个国家的友人介绍了青绣总部与青绣产业的有关情况和发展,获得很多好评。”苏晓莉说,参加活动就是展示青海本土特色文化的最好平台。6月5日,她还参加了2023年金砖国家女性领导力论坛,并向来自南非、俄罗斯、巴西、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多位工商界人士推广青绣。

守护青海绣娘,青绣总部在助力产业加速度发展,组织举办、承办全省刺绣职业技能大赛、非遗文化节展演等重大活动,参加进博会、青绣艺术展等各类展会,青绣在澳门、云南、江苏、海南等数十个省份精彩亮相,取得良好社会反响。

闲暇的时候,苏晓莉算了算,她已经带着青绣走进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不久之后,苏晓莉又将出发,带着青绣走入吉尔吉斯斯坦,再一次惊艳亮相。

http://gxgz.qinghai.gov.cn/html/10/42387.html

编辑:萧培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