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应需脉动
银发经济的确定性,植根于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中。
“十五五”时期,我国老年人口将快速增长。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数据显示,老年人口规模将从当前的约3.1亿人增加到2030年的3.9亿人。
作为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的经济活动的总和,银发经济前景可期。
国家信息中心数据显示,中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在2024年达8.3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超20万亿元。
《瞭望》新闻周刊近日在多地采访发现,如何增加、优化产品供给,回应、释放有效需求,是银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银发人群并非一个同质的整体。他们中确有高龄、失能、独居等需要被悉心照护者,还有更多对享老悦己有旺盛需求,依然热情参与社会、创造价值、追求品质生活、引领消费风向的活力群体。锚定他们备老养老、有为有乐的细分需求,以理解、尊重为前提回应对、满足好,银发经济就能更快、更好发展。

老人们在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福寿苑养老公寓内玩智力游戏(2025 年 10 月 17 日摄) 李欣摄 / 本刊
强系统性生态共建
在北京市丰台区青塔街道秀园社区第一养老服务驿站的老年助餐点,刘女士往托盘里夹了三四块红烧肉、焖猪肘和炖牛腩,又把芹菜香干、油焖茄子、炒蘑菇等素菜依样儿拣了点,最后盛了一份米饭。
“这是我家老太太两餐的量,花费33元。”李女士绑定了母亲的养老助残卡,享受5元政府补贴。数据显示,自2024年6月投入使用至2025年4月,这个驿站已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6.5万余人次。
“十五五”期间,我国预计年均新增老年人口约1400万。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意味着养老需求海量存在。这并非等同于有效需求的爆发式增长。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设施受困于“有供无人买”,靠政府补贴“续航”,运营困难状况较为普遍。在人口老龄化率超过50%的南方某社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方曾对数千户家庭走访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接受付费养老服务的老人占比不到10%。
该中心运营负责人介绍,政府运营补贴发放2年,第二年减半,“必须跑通运营模式,才能实现盈利”。
挖掘高龄、独居、失能失智、认知障碍等老年人的生活照料、长期照护、医护康养等有效需求,实现供需相向奔赴,有赖事业产业协同,系统性构建普惠性养老服务生态圈。
一些经营主体持续丰富助老服务,以此为“敲门砖”增强用户黏性,继而整合资源,在老年人身边、家边、周边构建相互支撑的产品和服务矩阵。
北京秀园社区第一养老服务驿站聚焦周边5个社区约9000名老人的多元养老需求,在600余平方米面积内集成了社区服务呼叫中心与智能巡视探访系统,理疗、微体检、上门护理、家政服务、社区团购、适老化改造、便民理发室以及旅游和法律咨询、医疗器材辅具超市等功能模块。
“就好比在社区搭建了一个养老服务供应商共同体,可轻量化、集约化、便利可及地提供医、养、康、健、文娱、心理咨询等各类服务。”驿站运营方三思华元(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郑红南说。
服务商向社区的汇聚,有助于解决老年人“不知道需求何在、知道却找不到服务商”等一系列问题,推动有效需求进一步释放。据介绍,有老年助餐点引流,驿站投入使用近一年内已接待中医诊疗3350余人次,黄精熏蒸2121人次;疼痛调理服务1872人次。
系统性生态共建还体现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种形态的有机贯通、医养之间的协同联动进一步增强。
多地支持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鼓励其依托各类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认知障碍筛查干预、保健康复等服务并因地制宜提供个性化上门延伸服务。
上海市普陀区甘泉路街道的老龄化比例超过52%。当地充分发挥养老机构技术创新示范、服务技能培训等作用,推动专业化服务向居家和社区延伸。与此同时,畅通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床位、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托位、家庭照护床位的联动转介。
记者在甘泉路街道章家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清单手册上看到:该中心可提供分时居家照护、24小时住家陪护服务,亦可满足日间托养需求。此外甘泉路街道的9家养老机构和慧享福康养集团(该中心的运营商)在上海的15家养老机构(含长者照护之家)均可向有需求的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短住服务。
“例如,认知障碍老人病情发展,居家照护不再现实,家人就可以咨询养老顾问适配相关机构。”章家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负责人薛林伟说。
还有银发经济经营主体围绕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保障和医养康养服务体系积极布局。
海阳大健康产业集团推动医养设施同址或邻近设置,推动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之间实现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目前,该公司在上海、绍兴、苏州、常德等地持续探索“一址两院”(养老院和护理院)融合发展,打造持续照料社区,同时以机构为核心辐射周边半径2.5公里范围内社区,打通居家、社区、机构全闭环服务场景,为长者提供全方位康养服务。
“努力实现医、养、康等各类专业化服务在老年人全生命周期、全生活场景的有机贯通、协调联动、提质升级。”海阳大健康产业集团董事长徐超说。

北京市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的居民在老年餐厅购买午餐(2025 年 9 月 26 日摄) 李欣摄 / 本刊
增有乐有为供给精度
在杭州,社区里开起“银发电竞班”,招募信息发出3天,就有百余名老人报名“打怪升级”;在昆明,天南海北的银发族旅居于此,为满意的养老生活买单;在郑州,开在商场里的老年教育机构让很多人在退休后找到志同道合的“搭子”,另一片舞台。
“‘为老’和‘备老’服务涉及的经济活动范围远远大于应对衰老或者进入老年期后才发生的经济行为之和。”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高级讲习教授陆杰华认为,回应当下现实需求,挖掘未来潜在需求,是构建银发经济供给链的关键所在。
例如,对于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来说,他们拥有相对健康的体魄,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人生经验、知识技能、资源力量。他们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享老需求旺,自我实现、社会参与、终身成长的热情高。
应需而动发展银发经济的深层潜力,在于把银发人群作为追求品质、价值和尊严的个体,把人心摸透,用银发人群心坎上的新愿景、新业态激发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动能。
例如,康养旅居。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委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组织的《中国老年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显示,2040年左右,我国老年旅游将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左右。
当越来越多银发人群走向“诗和远方”,“旅居+康养”“在地消费+社群经济”等系统消费场景正在延长相关产业链条,释放市场活力。
体验篝火歌舞,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参与刺梨酒酿造、火腿腌制等农事活动,感受盘州傩戏面具制作等非遗项目……2024年避暑季期间,贵州六盘水接待老年游客63万人次。
徐超认为,作为银发旅游的市场业态之一,康养旅居兼具体验性、健康性和社交性,与旅居目的地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共享资源、与上下游产业有机联动,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又如,主动健康。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老年营养和保健品、健康监测设备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30.1%、7.5%。
最近,薛林伟正酝酿在社区开康复训练课,初步确定课程主要针对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肌肉无力和灵活度下降、关节缓冲能力下降等问题。“人老先老腿。”他说,进行针对性课程训练,有助于延缓护理需求的产生、减少患病风险。
还比如,老年教育。前不久,福建老年大学启动今年第二期短训班报名。1小时内系统浏览量达3万余人次,6门课程325个学位一上线就被“秒杀”……不少人感慨:“老人上学堪比春运抢票。”
“一座难求”映射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课堂成为他们求知交友、实现价值的平台。有专家认为,多增加一张老年课桌,就能减少一张养老床位。2025年4月,民政部等19部门首次联合发布《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国家老年大学建设,鼓励行业企业、相关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释放出“打开大门”共建银发学堂的利好信号。
再如,老年就业。北京一企业发布“银发岗位”招聘信息,岗位上线后收到500多份简历。一位72岁的“北京奶奶”在简历中写道:“40年高校老师、社区书画社创始人、具备推拿认证资质……”
从2022年至2031年十年间,中国将迎来大规模“退休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60~69岁低龄老年人中愿意从事有收入的工作的占38.3%;今年1月,社交平台小红书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000万人,老年创作者数量在此前两年增长了三倍。
受访专家认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银发人群职业规划和职业教育、适老产业挖掘培育,均有望成为银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的新赛道和试验田,让有就业意愿和能力的老年人更好地发挥自身劳动价值。

观众在 2025 深圳国际智慧养老产业博览会现场了解智能机器人(2025 年 9 月 12 日摄) 梁旭摄 / 本刊
壮为老备老潜力产业
发展银发经济还是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远之策。
面向民生与发展双重所需,科技为老、环境适老、财富备老等相关产业亟待孵育壮大。
劳动力供给减少的大背景下,依托“智慧”“智能”实现对机构和社区有限养老人才队伍的补充、辅助或者替代,缓解家庭规模小型化背景下日益增长的照护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呼唤科技创新更大作为。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公示了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来自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等14个省市的32个项目入选,产品涉及情感陪护、康复支持、生活照料、移乘转运、辅助行走等10个分类。
2025~2027年试点期内,养老服务机器人将在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场景中实现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机器人赋能智慧养老服务产品,就在不远的将来。
自从2023年担任章家巷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以来,周德明骄傲于推动安装电梯提速。在这个老龄化率超过56%的居民区,电梯安装总量已从2022年的12部增加到如今的52部。阳光好的时候,广场上轮椅排开,“以前困在房子里的高龄、失能老人也能出入了。”他说。
多位受访者表示,通过普惠性的居家和社区适老化改造,为更大规模老年人安全、独立生活和便利融入社会提供支撑,需要加速加力推进。
“十四五”期间,我国已完成224万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但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大多数中国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家庭规模小型化,独居老去的人群很大很大。”安馨康养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鄂俊宇说。他从事居家适老化改造,迄今已有10年。
今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等要求,各地提速落实,普遍采取政府补贴一点、企业让利一点、家庭自负一点的资金分担机制,引导和支持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
鄂俊宇建议,出台更具针对性的市场化鼓励政策。例如,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或逐步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居家适老化改造服务,不断释放消费潜力。
面向未来,发展养老金融是促进中国特色金融和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受访专家建议,一方面应加大对养老服务设施、银发经济产业项目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应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助力养老资金储备、优化财富应对方案,让老有所养更从容。
加强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健康、养老照护等服务衔接,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已有实践探索。
2024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与海阳集团联合创新金融养老模式,推出“护理保”产品,并将社区医院作为护理服务保险产品的指定医疗机构,实现服务模式升级创新,缓解了部分患严重阿尔茨海默症、严重原发性帕金森病等12种特定疾病老年人的支付难题。
“投资于人,是保持老龄社会长期经济增长潜力的政策导向。”陆杰华说。银发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一个字:人。
【责任编辑:权敬】
http://www.news.cn/gongyi/20251028/844759f38f014df7a9cf88cbdce555db/c.html
编辑:萧培 审编:范伟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