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能源 > 正文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发布

原标题: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发布(主题)

三地将协同构建区域能源体系 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副题)

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近日,经三地政府批准,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谋划了近三年京津冀区域能源发展的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和改革举措。其中,提出了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同培育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统筹构建清洁多元能源供应体系等6个主要任务。到2025年,京津冀三地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保障的区域能源体系,为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强可靠能源保障。

全球规模最大的加氢站——海珀尔加氢站位于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西南角

一体化布局能源基础设施

出台“行动计划”有哪些考虑?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来现余表示,“行动计划”坚持系统观念,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阶段,深刻把握新形势下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对于能源发展的新要求,统筹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条件和区位特点,增强能源在设施、科技、产业等方面的整体谋划,形成彰显优势、功能互补、分工协作、协调运转的区域能源发展新格局。

三地之间将强化共建共享,夯实协同发展基石。“行动计划”一体化布局电力、油气、新型能源等基础设施,把联网、补网、强网作为建设重点,提升区域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和运行调度水平。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强化传统能源兜底保障,加强能源储备规模和调峰能力建设,不断增强能源供应的弹性、韧性和安全性,提高区域整体能源安全保障水平。

绿色低碳是“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关键词,三地之间将从供给和消费两端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在供给端,统筹三地资源禀赋,深化推进区域绿色能源统筹开发,畅通合作、交易、消纳等机制路径,提升区域绿电供应等规模。消费端则聚焦新能源消纳,围绕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推动用能方式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持续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携手推动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科创协同也是重要动力,三地将推进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发挥北京科技创新、天津先进制造研发优势,推进京津冀共同开展一批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实现一批创新技术成果中试验证,推动一批先进产品装备示范推广,高质量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区,提升能源产业现代化水平,合力打造全国能源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推动重点领域用能低碳转型

“行动计划”具体提出了哪些目标和任务?来现余介绍,三地将着力构建“1+6”的目标任务体系。“1”是指“一个目标”,即到2025年,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开放合作、协同保障的区域能源体系,为携手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坚强可靠能源保障。“6”则是布局了6个方面主要任务。

三地将协同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智慧能源系统建设的先行区。“行动计划”明确,三地将统筹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合力强化输电通道、油气设施、煤炭物流、长输供热等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进一步增强电力应急备用和调峰能力、油气和煤炭应急储备能力,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补能、氢能、储能等新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坚强互联、安全高效、调配灵活、智慧开放的区域能源基础设施系统。

“行动计划”指出,三地将共同培育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打造能源消费革命的示范区。坚持节约优先方针,优化能源消费管理,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加快用能方式转变,科学合理控制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节奏,推动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用能低碳转型,推进光储充一体化、冷热电气多能融合的综合能源站建设,推动能源与交通、信息等设施融合发展,精准提供市场用能服务,提升能源惠企惠民服务品质。

在能源供应方面,三地将统筹构建清洁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建设安全稳定可靠的区域能源供应格局。立足京津冀三地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大规模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支撑性、调节性电源布局,提升区域能源自给能力。大力推动供热模式由化石能源为主向绿色低碳能源耦合发展,供热系统向低碳化、智能化转变。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优化煤炭产能布局,推进煤电和炼油升级改造,确保传统能源供应保障安全稳定。

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行动计划”明确,三地将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创新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区。坚持创新在能源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跨省市能源协同创新平台,壮大能源联合创新主体。实施一批绿色能源战略性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推进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一批能源先进技术协同攻关。实施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培育发展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绿色石化集群,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储能产业链,增强在全球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三地还将共同建立公平开放能源机制,构建区域能源一体化发展的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机制改革,以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为方向,加快推进电力、油气等能源市场建设,完善电力、供热、天然气价格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能源营商环境,为区域能源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良好市场环境。

多层次多领域能源合作也将开展起来,以推动京津冀区域能源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三地将纵深推进京津冀区域内和跨区域能源合作,谋求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合作,推动建设高质量、可持续的能源合作项目,加大跨区域绿电合作,提升区域绿电消纳规模。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做好能源先进技术、产品“引进来”和“走出去”。 摄影/本报记者 袁艺

亮点

加快实施涿州电厂二期项目开工建设

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来,市城市管理委加速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系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面实施各类用煤设施清洁能源替代,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用电、用气、用热能源保障能力持续增强,输配网络和储备调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北京电网是京津唐电网的一部分,属于典型受端电网,外调电比例达到70%左右。目前,北京、天津、冀北三地已经建立一套成熟的电力保供联动机制,在三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华北电网公司统筹调度安排,实现电力供需平衡。

持续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

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一直以来,北京市坚持以推动建设“保供电源、坚强电网、智能电网、数字电网”为抓手,持续加大电网设施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发电总装机达到1364万千瓦,500千伏外送通道达到13条,输电能力3400万千瓦。北京环网东、南、西、北4个方向均有主力通道送电。

按照本次新发布的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本市将加快推进环京电源建设,会同河北省有关部门支持京能集团加快实施涿州电厂二期(2*100万千瓦)项目开工建设,同步协调电网公司加快谋划电源并网线路接入方案,尽早启动送出线路建设前期工作,实现电源、电网同步建成投产;支持华电集团加快推动香河能源站项目一期(1*35万千瓦)及220千伏送出线路确定工作,力争今年启动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同时,持续推进外送电通道建设,依托京津冀协同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启动雄安特高压—新航城、西合营—房山、北京东特高压—通北、廊坊北—亦庄4条500千伏线路工程建设。

本市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

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方面,目前,本市及其周边已形成“三种气源、八大通道、10兆帕大环”的供气格局,日输气能力达到2亿立方米。在市内燃气管网建设方面,全市已建成城镇燃气管线3万余公里,形成“一个平台、三个环路、多条联络线”的管网系统,通达全市各区,覆盖程度高。

按照“行动计划”,本市还将继续加快天然气应急储备体系建设。推进北京燃气集团天津南港LNG应急储备项目二期、三期建设、投产,保持并逐步提升唐山LNG接收站市政府应急储备能力,服务首都能源保障大局,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城镇燃气安全专项整治。开展燃气供应生产安全、燃气设施、燃气使用等各环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普及和从业人员教育培训;推进居民用户燃气安全型配件安装、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继续开展非居民用户液化石油气替代。

居住区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能源汽车补能设施建设方面,李如刚介绍,总体来看,北京市充电设施建设规模和运营服务能力等均居全国前列,与现有新能源车辆发展需求相匹配并适度超前,平原地区充电服务半径3公里左右,基本实现了车桩协同发展。

社会公用领域,本市以大型商超、写字楼、交通枢纽、公交场站、加油站等为重点,推进超充站建设,促进公共充电服务效能显著提升。加快推动公建配建停车场、路侧停车位、桥下空间停车场、驻车换乘(P+R)停车场等场所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或预留规范充电条件,施划专用充电泊位。推动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提升已建景区充电基础设施配建数量。

居住区领域则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老旧小区升级改造和人防工程项目,因地制宜开展供配电设施改造,基本实现有条件区域充电基础设施“随报随装”。充分利用小区周边场地,开展充电基础设施“统建统服”工作。

此外,按照“行动计划”要求,本市将进一步完善绿电交易机制,持续推进绿电交易,加大绿电购入力度,逐年提升绿电消纳比重。持续推动电厂、锅炉房、垃圾处理厂等各类余热资源回收利用。

推动京津冀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化协同发展

京津冀三地推动氢能、新型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区域能源结构绿色转型、加快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区域未来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选择。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产业基础各具优势,资源禀赋充分互补,已具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下一步,本市将积极推动氢能在发电、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以及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带动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毛东军介绍,在氢能领域,本市相关产业发展呈加速态势。在技术创新方面,大功率自主化燃料电池发动机、车载高压储氢系统,氢液化与储运装备等行业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在示范推广方面,北京冬奥会期间北京、张家口两地上千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应用,北京市在京津冀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前两个年度推广车辆1864辆,超额16.7%完成推广任务。

在产业布局方面,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中关村(房山)氢能产业园、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等重点园区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与产业集聚效应,集聚200多家氢能领域创新企业和机构,涌现出亿华通、国氢科技等一批产业化能力突出的创新型企业。毛东军表示,总体看,北京市氢能产业已初步完成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

毛东军透露,下一步,本市将进一步发挥国际科创中心作用,联合天津、河北两地统筹推进政策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开放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京津冀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跨区域、集群化协同发展,努力使京津冀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先行区、示范区。

通过科技创新驱动,本市将积极支持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整合资源,建立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支撑关键共性技术向区域相关主体转移,推动氢能与新型储能全产业链技术自主可控与规模化、商业化发展,全面降低终端应用成本,共同推动产业发展阶段实现“从10到100”的跨越。

同时,坚持应用场景牵引,依托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推动氢能在发电、交通、工业和建筑等领域的示范应用,实现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以及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带动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

本市还将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绿色能源产业龙头企业,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我们将强化三地能源、产业主管部门间常态化、机制化对接沟通,共同推动规划政策衔接、重大项目落地;依托全球能源转型高层论坛、链博会、京津冀氢能产业高峰论坛等行业品牌性活动,搭建区域产业交流合作平台。”毛东军说。

来源:北京青年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91562733582096020&wfr=spider&for=pc

编辑:萧培  审编:AD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