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睡眠健康引关注 专家助您改善睡眠质量
刘盼在为病人做治疗。
在平均海拔超3000米的青藏高原,睡眠不仅是身体恢复的必要过程,更是高原适应的关键环节。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最新临床数据显示,超过75%的高原移居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周期性呼吸暂停、夜间低氧血症等问题尤为突出。记者特邀该中心刘盼副主任团队,深度解析高原睡眠障碍的成因、危害及科学应对策略,为高原居民及赴藏人员提供权威的健康指导。
不容忽视的健康挑战
医学研究表明,海拔3000米以上的低氧、低气压环境,会直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其中神经细胞对缺氧的敏感性会导致睡眠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24年临床研究显示,平原人群进入海拔3650米地区后,睡眠效率平均下降23%,深度睡眠(N3期)占比从正常的15%-25%降至8.7%,而觉醒次数增加2.3倍。
刘盼介绍,高原睡眠障碍呈现典型的“双向影响”特征:一方面,空气氧分压每降低10mmHg(海拔每升高约1000米),夜间周期性呼吸发生率会上升17%,表现为呼吸暂停与浅快呼吸的周期性交替,这种异常模式会让睡眠变得碎片化;另一方面,睡眠质量下降又会加剧高原反应,形成“低氧-睡眠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的恶性循环。刘盼表示:“在海拔4500米以上地区,约42%的失眠患者会出现日间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注意力分散、工作效率降低,这对高原作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特殊人群更需警惕睡眠风险。数据显示,肥胖者、打鼾人群在高原发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3.2倍;而长期居住高原的中老年群体,因慢性低氧导致的睡眠结构紊乱,可能加速心脑血管疾病进程。值得注意的是,约28%的高原睡眠障碍患者会将症状错误当作“正常高原反应”,延误干预时机。
科学应对:
改善高原睡眠的多维策略
构建高原适应性睡眠模式,需要“环境-行为-医疗”的协同干预。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凭借5年的临床经验,推出了高原睡眠优化方案:环境调控是基础保障。研究证实,将睡眠环境温度控制在20-23℃、湿度维持在50%-60%时,高原人群的入睡潜伏期可缩短18分钟。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睡眠实验室建议,高原卧室应采用双层真空玻璃隔音(噪音控制在30分贝以下),并使用遮光率>90%的窗帘模拟平原地区的自然光照周期。对于供氧条件允许的场所,通过富氧设备将室内氧浓度提升至23%-25%,可使睡眠中的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0%以上,相当于将海拔高度降低600-900米。
行为干预需建立“高原生物钟”。刘盼说:“在高原应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建议22:00前入睡,保持每日7-8小时的卧床时间(含睡眠准备期)。”具体包括:日间进行1小时有氧运动(最佳时段为上午10-11时),睡前2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达50%),睡前90分钟完成热水浴(40-42℃水温最佳),并配合15分钟正念呼吸训练。饮食方面,晚餐应在睡前3小时完成,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可适量饮用含色氨酸的温牛奶(200ml为宜)。
医疗干预需分级实施。对轻度睡眠障碍者,可采用经颅磁刺激(rTMS)每周3次,每次20分钟的低频刺激方案;中重度患者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唑吡坦),连续用药不超过7天。氧疗是高原特色干预手段,鼻导管低流量吸氧(1-2L/min)可使夜间觉醒次数减少40%,而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每次60分钟,连续5天)对急性高原睡眠障碍的缓解率达89%。
及时就医:
高原睡眠障碍的诊疗保障
当出现以下预警信号时,需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夜间频繁憋醒(每周>3次)、晨起头痛持续加重、日间出现不可抗拒的嗜睡、睡眠中血氧饱和度<85%(持续5分钟以上)。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配备多导睡眠监测系统(PSG),可同步记录脑电、心电、呼吸等16项生理指标,精准诊断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疾病。
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睡眠中心)创新推出“阶梯式诊疗服务”:每周四开设的呼吸睡眠专科门诊提供初筛评估,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可实现居家数据采集,而针对复杂性病例,多学科会诊团队(呼吸科、神经科、心理科)将制定个性化方案。
刘盼特别提醒:“家用呼吸机是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的有效干预手段,正确使用可使高原适应期缩短50%。”睡眠中心提供的呼吸机压力滴定治疗服务,能根据海拔高度动态调整治疗参数,确保在3000-5000米海拔范围内均能维持最佳治疗效果。通过“线上+线下”随访管理,患者睡眠质量改善率达82%,并发症发生率下降65%。
【专家提示】
高原睡眠健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建立“预防-干预-康复”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大家可通过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预约睡眠健康评估,获取专业指导。
(责编: 李雅妮 )
http://www.tibet.cn/cn/news/zx/202509/t20250911_7857497.html
编辑:萧培 审编:益申合
1、凡本网来源注明“今日中国网”(域名ChinaTodays.CN)的所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今日中国网CPUCN.CN)”的文章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今日中国网(ChinaTodays.CN) 电子邮件:china-gy@foxmail.com